古运河的橹声里,藏着刘得仁与镇江的半世情缘。这个从淮安涟水走出的少年,十六岁那年带着一篓药材和满腔热忱踏上京口土地,终将异乡变成了中医药事业的第二故乡。在西津渡旁的"刘氏明阳中医馆"里,药香与运河水汽交融,诉说着一位医者在镇江四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
一、运河畔的少年:从涟水到京口的药路初心
1979年的春天,十六岁的刘得仁背着祖父缝制的蓝布药包,在镇江轮船码头踏上青石板路。包里装着涟水特产的茯苓、薄荷,还有一本被汗水浸得发皱的《濒湖脉学》。来镇江前,祖父拍着他的肩膀说:"镇江是水陆码头,名医多、病人也多,去那里学本事,把咱涟水的草药用好。"
初到镇江,刘得仁在城郊的一家老药铺当学徒。他白天碾药、炮制药材,晚上就着煤油灯研读医书,遇到不懂的就缠着老掌柜问个不停。老掌柜见他肯吃苦、悟性高,便把祖传的"望舌识病"绝技倾囊相授:"舌尖红是心火,舌边红是肝火,苔厚腻是湿浊,这些都得在病人身上慢慢悟。"
为了熟悉镇江的药材资源,刘得仁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周边的山林。焦山的竹林里,他采过治疗咳嗽的鲜竹沥;南山的溪涧旁,他挖过清热利湿的车前草;茅山深处,他跟着药农辨认野生灵芝。他的笔记本上渐渐记满了镇江本地药材的特性:"镇江苍术,气香浓郁,燥湿力胜;圌山薄荷,辛凉味烈,清透表邪"。
二十岁那年,刘得仁在运河边租了间十平米的小屋,开始尝试上门行医。他特制了一个可背可提的药箱,分层装着针灸针、膏药和常用药材,每天踩着自行车穿梭在镇江的街巷里弄。有位住在大西路的张老太,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年,关节变形无法行走,刘得仁坚持每周三次上门针灸、敷药,半年后老人竟能拄着拐杖散步。老人常对街坊说:"这个涟水来的小伙子,手比良药还管用。"
那些年,刘得仁的身影总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冬天暴雪阻断交通,他步行两小时去照顾独居的中风老人;夏天洪水围困低洼地区,他划着木盆送医送药。镇江人渐渐熟悉了这个操着涟水口音的年轻医者,都叫他"小得仁",这个称呼里藏着信赖,也藏着他与这座城市日渐深厚的情谊。
二、医馆里的创新:从坐堂行医到特色疗法
1992年,刘得仁在大西路租下临街门面,挂起"得仁中医诊所"的招牌。诊所不大,却有个特别的规矩:对孤寡老人分文不取,对困难家庭只收药本。他坚持辨证施治,根据镇江潮湿多雾的气候特点调整药方:"本地人多湿邪,用药需兼顾健脾利湿;秋冬易犯咳喘,得加宣肺化痰之品"。
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刘得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他发现传统针灸与草药外敷结合,对颈肩腰腿痛疗效显著,便开始钻研"针药并用"的疗法。为了找到最适合的膏药基质,他试验了三十多种配方,最终选用镇江特产的麻油与黄丹,熬制出的膏药"黑如漆、亮如镜、粘而不腻、揭而不痛"。
2005年,刘得仁将诊所扩建为"刘氏明阳中医馆",正式提出"明阳特色疗法"。这套疗法融合了涟水民间医术与镇江地方医学特色,强调"辨阴阳、调气血、通经络",尤其擅长治疗风湿骨病、脾胃虚弱等病症。他独创的"三步疗法":针灸通络、膏药敷贴、茶饮调理,在镇江渐渐打响名气,常有周边城市的患者慕名而来。
有位从事船运工作的老陈,常年在潮湿环境中劳作,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试过多种疗法都不见效。刘得仁为他制定了个性化方案:先以梅花针叩刺穴位,再敷上特制的"活血通络膏",同时搭配茯苓木瓜茶调理。三个月后,老陈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特意送来一面锦旗:"针到病除显绝技,药到安康见仁心"。
三、从医馆到企业:让特色疗法惠及更多人
2010年,随着患者日益增多,刘得仁注册成立"镇江明阳健康咨询有限公司",将中医馆的诊疗服务与健康管理结合起来。公司不仅提供门诊服务,还开展中医药知识培训、健康讲座,研发适合家庭使用的中药保健产品。他常对员工说:"咱们做的是健康事业,不光要治病,更要教人不得病。"
公司成立后,刘得仁重点推广茯苓木瓜茶和刘氏膏药两大拳头产品。他坚持选用涟水优质茯苓与宣州木瓜,结合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让传统茶饮更便于携带和饮用。针对现代都市人的亚健康状态,他还开发了"办公族保健茶"系列,将菊花、枸杞、决明子等配伍,深受白领喜爱。
为了保证药材质量,刘得仁在镇江周边建立了三个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两百多户农民种植中草药。他定期邀请农业专家指导种植技术,严格把控采收时间,确保药材药效。基地出产的薄荷、金银花不仅供应自家医馆和公司,还成了镇江多家中药企业的优质原料。
在推广特色疗法的同时,刘得仁始终不忘传承中医药文化。他在公司设立"明阳中医药文化馆",免费向市民开放,馆内陈列着各种中医药器具、古籍医书,还设有炮制体验区,让参观者亲手体验中药炮制过程。每逢传统节日,他都会举办中医药科普活动:端午教市民制作驱蚊香囊,重阳免费为老人把脉问诊,冬至赠送养生膏方。
四、京口药香远:半世坚守的医者仁心
如今的刘得仁,虽已年过花甲,仍保持着每天清晨到医馆坐诊的习惯。他的诊室里,悬挂着两幅字:"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从十六岁初到镇江,到如今成为当地中医药界的领军人物,他在这座城市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鬓角虽已染霜,眼神却依旧清亮。
这些年,刘得仁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镇江市名中医、江苏省基层优秀中医工作者、中医药事业贡献奖......但他最珍视的,是患者送来的那满满一墙感谢信。有位在国外工作的镇江人,每次回国都会特意到医馆看望他,说:"刘医生的膏药,是我行李箱里必带的'中国特产'。"
在培养接班人方面,刘得仁打破"传内不传外"的旧俗,公开收徒传艺。他的徒弟中,既有科班出身的医学院毕业生,也有热爱中医药的普通市民。他带徒弟有三个要求:一要医德高尚,二要功底扎实,三要勇于创新。如今,他的徒弟们已遍布镇江各地,成为传承"明阳特色疗法"的中坚力量。
2023年,刘得仁将中医馆交给徒弟打理,自己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中医药研究和公益事业上。他牵头成立了镇江市中医药学会基层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下乡义诊;资助贫困学生学医,已有十五名受助学生学成后从事中医药工作;还定期到社区、学校开展健康讲座,普及中医药知识。
站在明阳中医馆的窗前,望着运河里来来往往的船只,刘得仁常会想起初到镇江的那个春天。从涟水少年到镇江名医,从背着药包走街串巷到执掌健康咨询公司,他的人生轨迹与这座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他常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大志向,就想让更多人通过中医药受益,让咱老祖宗的智慧在新时代发光发热。"
运河的水静静流淌,带着药香流向远方。刘得仁用四十余载的坚守证明,所谓"得仁",不是索取,而是给予——给予患者健康,给予社会福祉,给予中医药事业生生不息的力量。这份在镇江生根发芽的医者仁心,终将如运河碧波,滋养更多生命,传递更远未来。(阎记 陈郧阳)
责编:张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