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蚂蚁集团以“A+H”方式达成史上全球最大IPO资本盛宴仅短短2天,蚂蚁集团突然被官方暂缓上市!
11月3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消息称,由于被相关部门监管约谈,及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原申请于11月5日在科创板上市的蚂蚁集团暂缓上市。
随即,蚂蚁集团于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暂缓原申请于11月5日在H股的上市进程。
消息一经公布,阿里巴巴美股盘前一度跳水逾9%,市值蒸发近800亿美金。
上交所公告中的蚂蚁集团“被相关部门监管约谈”是指,11月2日晚间,中国证监会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11月2日当晚,蚂蚁集团公开回应称:蚂蚁集团会深入落实约谈意见,继续沿着“稳妥创新、拥抱监管、服务实体、开放共赢”的十六字指导方针,继续提升普惠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和民生发展。
在上交所3日晚间宣布暂缓蚂蚁集团上市的同时,蚂蚁集团于上交所上市进程的网页,已被删除,科创版网站的多个页面,亦显示不存在。
短短两天,资本市场一连爆出两枚重磅炸弹。
对此,中央媒体《经济日报》11月3日晚间发表评论文章称,监管层决定让蚂蚁集团暂缓上市,是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切从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蚂蚁集团当务之急是按监管部门的要求,切实抓紧整改。
上市进程突然被官方叫停,或许部分源于马云的“祸从口出”。
10月24日,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联合各组委会成员机构举办的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发表了之后被不少人评价为“火药味十足”,且不合时宜的演讲。不合时宜的原因正是因为恰逢蚂蚁集团上市的关口。
在谈到创新和监管的关系时,马云认为,“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此事(叫停蚂蚁集团上市)彰显了资本市场的严肃性,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注册制下,资本市场每个环节都有完善的市场规则、严肃的监管手段。市场各参与主体必须尊重规则、敬畏规则,谁也不能例外。”《经济日报》上述评论文章似乎意有所指。
投资者对蚂蚁集团被勒令暂缓上市的反应强烈。“还钱给我,我不玩了”“50我不要了,别让我中签可以吗?”“战略配售基金咋办?加杠杆的咋办?中签的咋办?加杠杆的要爆仓了?”也有投资人吐槽,希望蚂蚁退回打新的亏损的手续费和利息,“亏了小1万利息,双十一我买点啥不香吗?”在富途牛牛上,有网友发起投票,超70%的网友,认为蚂蚁不能顺利敲钟。
蚂蚁集团11月3日晚间,在其官方微信公号发布《致投资者》,“对由此给投资者带来的麻烦,蚂蚁集团深表歉意。我们将按照两地交易所的相关规则,妥善处理好后续工作。”
不过,有投行人士表示,补充披露后可以再上市。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后,可能需要重新调整上市板块的业务内容以及重新估值。
监管:蚂蚁绕不开的命题
在10月24日这次演讲上,自称“金融外行”的马云当着一众高官、金融界大佬的面,以行业创新者自居,侃侃而谈。
马云吐槽“巴塞尔协议比较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解决的是运转了几十年的金融体系老化的问题,而中国的金融业还处在青春年少,缺乏的是金融系统的风险,不是金融系统性风险。他打了一个比喻,就像老年痴呆症和小儿麻痹症,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病,但症状看起来很像,其实差别很大。
谈到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时,马云认为,“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监管,我们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而针对一些政策和监管与现实脱节,马云也直言不讳,今天需要“政策专家”,而不是处长式的“文件专家”。“我觉得有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的一些处长,监管到后来,变成了自己没有风险,自己部门没有风险,但是整个经济有风险,整个经济不发展的风险。”马云说。
除此之外,马云还吐槽今天的金融还延续着“当铺思想”,即依靠抵押和担保为,而未来需要的是“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
毫无疑问,马云的上述发言,为他个人和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带来了极大的争议。
11月2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撰文表示,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郭武平还主动为“巴塞尔协议”辩护。他表示,“巴塞尔协议经过几十年逐步演进,覆盖的风险从信用风险扩大到操作风险,2008年危机后又增加了流动性风险控制标准,各国实践证明,有广泛适用性。”
而前一天,央行主管报纸《金融时报》发表署名为资深学者周矍铄的评论文章称,“若大型互联网企业大量开展金融业务,但却宣称自己是科技公司,不仅是逃避监管,更容易无序扩张,造成风险隐患,不利于公平竞争,也不利于消费者保护。”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指出,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
马云被约谈,祸从口出?
“马老师”终究是一个商人,亦有言论认为,马云的上述演讲不过是新旧金融的一次正面碰撞。要知道,号称科技公司的蚂蚁金服实质上仍旧是一家金融公司。
“祸从口出”,外界将马云被约谈归结于“口嗨”,其实不然。有评论认为,马云的出位演讲,无疑是他在意识到蚂蚁即将面临被监管前的一次“呼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此前的一次演讲中谈到,现在蚂蚁金服每年约100亿元的利润,其中有45亿元来自于蚂蚁注册在重庆的“那两个小贷公司”。而重庆已经成为中国的网贷中心,全国的正常网贷公司(不是P2P)大约有70多家,总资产约有1万亿元,而重庆就有6000多亿元,占了60%。
蚂蚁集团的财报数据显示,蚂蚁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包括微贷科技、理财科技和保险科技)以及创新业务及其他。其中,微贷科技、理财科技和保险科技在2020年1-6月,占平台的收入分别为39.4%、15.6%和8.4%。
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业务,涨势喜人。微贷科技旗下主要业务正是花呗和借呗,服务消费信贷及小微经营者信贷需求,截至2020年6月30日,其中消费信贷余额为1.73万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4220亿元。
蚂蚁集团结构
就在马云等人被约谈的同一天,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也被分析人士认为,指向的正是蚂蚁集团。
《意见稿》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厘清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定义和监管体制,明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应当主要在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未经银保监会批准,不得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二是明确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在注册资本、控股股东、互联网平台等方面应符合的条件。三是规范业务经营规则,提出网络小额贷款金额、贷款用途、联合贷款、贷款登记等方面有关要求等。
外界普遍认为,《意见稿》对杠杆的要求,或将对蚂蚁集团影响较大。自媒体“价投谷子地”认为,蚂蚁金服的贷款金融服务形式主要有三种:引流、联合放贷、自己放贷再通过ABS(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资产证券化)出表。
目前,蚂蚁金服主要的合作形式是联合放贷,蚂蚁金服提供产品设计、智能决策、和合作机构一起做风控、最终还提供催收服务,在整个联合放贷过程中蚂蚁金服并不提供资金,只是提供引流、数据服务和催收服务。
但是,在《意见稿》中明确规定联合放贷小贷公司出资不得少于30%。这样就相当逼蚂蚁金服走引流模式。因为,如果按照30%的出资,外加ABS后不超过4倍的净资产,相当于限制了联合放贷模式能够涉及的贷款总额不超过净资产的约12倍,这个杠杆倍数就和银行类似了。如果纯做引流,蚂蚁金服收费的空间可能会被压缩。
不过,据《财经》报道,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监管谈话不是行政处罚,不会影响蚂蚁上市进程。
从美国金融发展史来看,缺乏约束和监管的生意,终究只是少数人套利的工具。而要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监管是万万不能缺位的。
2.1万亿的马云朋友圈狂欢?
毋庸置疑的是,蚂蚁集团拟上市以来,一直伴随着争议。这背后当然有市场的狂热与期待。
同样是11月2日,一篇名为《拆解蚂蚁盛宴:那些戴面具的狂欢者》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分析了蚂蚁上市背后,那些隐匿或者说戴着面具的投资人,包括拿着从已爆雷的P2P平台借钱来的地产公司美景集团及其相关公司、因万家文化被证监会禁止入市5年的赵薇夫妇等。
除此之外,还包括以马云为代表的蚂蚁集团原始股东和管理层,以社保基金、中投公司、各大保险公司为代表的投资机构,以及马云朋友圈里庞大的江浙沪企业家群体。
蚂蚁集团主要股东
换句话说,蚂蚁上市背后的资本狂欢,相当于是一个以马云为中心的强大的社交网络。上述文章的表述更为直白,这是马云“向支持自己的人发钱”。
自蚂蚁集团被传出上市消息以来,尤其是二级市场的情绪被彻底放大了,毕竟,依靠股市实现财务自由的神话,并不新鲜,而“大肉股”可遇不可求。有人算过一笔账,按照目前已上市科创板股票IPO首日平均涨幅为161%计算,中一签蚂蚁股票大约能赚5.54万元。
金钱的气味,总是让人着迷。在蚂蚁集团内部,批量制造富豪的流言,足以羡煞旁人。据悉,蚂蚁集团员工激励达到1376.9亿元,人均826万元,能够全款购买一套杭州3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目前,蚂蚁集团在科创板的定价为68元,网上申购中签号码共有701696个,每个中签号码对应认购500股蚂蚁集团股票,超额配售以及回拨机制启动后,最终网上中签率为0.1267%。据蚂蚁集团10月29日披露的中签率公告显示,本次网上发行有效申购户数约516万户,创下科创板新高;申购金额约19.05万亿元,也刷新A股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港股方面,招股价为80港元,11月4日公布中签结果,据富途证券显示,预计认购倍数为266.69倍。蚂蚁集团此次融资额为345亿美元,市值超过2万亿元,成为全球史上第一IPO,就连去年上市的沙特阿美都相形见绌。
随着马云被约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一些舆论风向开始发生变化。
“估值本身就是看未来的利润和故事,现在利润被砍,故事也讲不好了。”在富途证券的留言板上,有投资人对此表示担心。
经济学家管清友也认为,“监管约谈和网络小贷管理办法会改变蚂蚁的估值逻辑。”
尽管如此,据媒体报道,11月3日,机构投资者仍然连续第二天在暗盘市场以每股约120亿港元的价格购买蚂蚁股票,相比其IPO价格的80港元溢价约50%。不过,也有投资人表示,这不过是忽悠散户接盘。
正如上述文章所言:“赴一场资本盛宴,有着利益分配的先后次序。企业内部合伙人、早期投资者、后期跟投者、期权分享者、IPO打新者、后期接盘者,大概可以分别对应为吃肉、啃骨头、喝汤、舔一下碗、闻一个味儿,最后赴会的人,什么都没捞着还要给他们洗盘子。”
不过,这场资本狂欢被官方按下了暂停键。11月3日晚间,上交所、港交所先后发布公告,暂缓蚂蚁集团上市。
“还钱给我,我不玩了”“50我不要了,别让我中签可以吗?”消息一出,不少股民也不干了。富途牛牛上,有网友发起投票,超70%的网友,认为蚂蚁不能顺利敲钟。不久,蚂蚁集团暂缓港交所上市的消息也被坐实。消息一经公布,阿里巴巴美股盘前跳水逾9%,市值蒸发近800亿美金。
随着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蚂蚁的前途也充满了变数。可以预见的是,伴随蚂蚁的不仅仅是争议,其上市道路也必将一波三折。
作者 | 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