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的数据:2021年,全国土地收入为8.71万亿。2022年,全国土地收入为6.68万亿,同比大幅下降31.4%。
最近有几件事情,触目惊心:
1,河南某县,因为给司机发不出工资,全部公交都停运了。
2,四川某县,一次性把5A景区30年的经营权卖了,售价是17亿。
3,山东某县,交通部门开始“促销卖”罚单,还可以“包月”。也就是说,只需要你提前预交1000元-2000元的当月罚款,就可以保障货车在一个月时间里面,无论是超载还是超高,都可以畅通无阻。
值得注意的是,只需要你一次性交十辆车的钱,就可以获得12辆车的照顾,这叫做买十送十二。
4,四川某县,一次性卖断学校、事业单位、国资公司的食堂经营权。
以上都不是个例,全国大量的县城财政都开始入不敷出,负债率超乎你的想象。
首先大家要理解,为什么今年的地方财政如此困难?主要原因:第一,目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收入都在下滑。第二,各个地方缓解企业复苏压力很大,留抵退税额度也很大。第三,疫情的不稳定,导致各个地方的防疫支出成本也很大。第四,楼市成交持续低迷,大家的买房信心还没修复,导致各个地方土拍收入骤减。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第四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195个城市,土地成交金额14393.13亿元,同比下降了58%。试问一下,让你今年收入比去年减少58%,你是什么心情?此刻的难,已经导致很多地方的公务员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了,有些公立的学校在编老师,已经有3个月没拿工资了。
这绝对不是楼市不景气一个原因导致的,楼市绝对不是经济好坏的晴雨表,楼市是经济繁荣的果,而不是因。
一个城市,只有产业兴旺,人丁兴旺,能够源源不断吸引往来人口,这样的城市才会健康发展下去,所以,现在财政困难的城市,都是过去太依赖房地产,执迷于卖地获取收入,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本质问题。
卖地多轻松呀,但是你要把城市基础配套搞起来,招商引资,去北上广深拉企业过来,多难呀!
打造区域性消费品牌,挖掘本土文化,做城市的深度营销多难呀,而且短时间内,你很难看到效果。
但不正是因为这些难而正确的事情, 才让一座城市生机勃勃吗?
两座大山,正压在地方财政身上:
一个是新房烂尾;
一个是土地滞销。
国内的民众财富主要绑定在楼市上,最终,大范围的烂尾和延期交付,导致全民财富缩水,也让未来收益预期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一切,都变相严重影响了市场信心。
直白地说,民间对于楼市的安全感几乎丧失殆尽。
最终,建立在总需求严重不足之上的蝴蝶效应,开始四散蔓延,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将下游一个又一个关节推倒。
首先是开发商,新房开始全面滞销,再叠加之前存在的资金监管,最终受到双重暴击,导致很多开发企业的现金流逐渐崩溃。
接着,房地产投资和开发的极度萎缩,则直接让其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丧失殆尽。
房地产及其产业链对于国民经济的拉动效用,已经跌到了负值。
负的2%,这是自1992年起始至今,30年来所未有的情况。
最终这些情况,都会传导到地方的财政收入之上。
地方的广义财政收入一般包含两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
开发商集体摆烂躺平,这让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全面滞销,地卖不出去了。
经济下行,导致税收增长陷入瓶颈,靠一般公共预算对冲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不可能。
两相叠加之下,则是地方财政收入困局。
这是眼下所发生的一切的前提和根本。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各种新闻接踵而出。
所以,县委书记也在声嘶力竭地卖房。
人类有历史记载以来,在市场的下行时刻,无一不是百事皆哀。
如今又到了这样一个时刻了。
所以,罚款向个体户开刀,卖5斤芹菜,罚款6.6万。
所有的交警出动,各种名目的罚款应运而生。
当然,也有开明的地方政府铁腕改革,自断肢体,该裁减的全部裁减,1964名事业编直接缩核减为659人。
眼下,地方城投公司也基本黔驴技穷,再也接不动了。
在公众的认知中,城投基本等于是各地政府的投融资平台。
所以,城投的支柱,来源于地方政府的信任背书,是以地方政府财政信用为支撑。
悖论就在于此!
鹤岗为什么会破产,是因为鹤岗背负着130 余亿元的地方债,债务额足有地方税收收入的10倍。
而现在,中小城市都在鹤岗化。很多县财政负债上千亿。
如此,依附于地方财政的城投公司,则在为财政托底的艰难负重中,雪上加霜。
财新报道,2013年,国内城投债余额为2.1万亿,到2022年5月,已经增加至13.74万亿。这其中有将近6万亿,都是这两年新增加的。
这个负债规模甚至已经高于房地产开发商。
截止到2021年末,100强房企的有息负债总额为7.31万亿。一直到今天,行情都这样了,国家对开发商的三道红线都没有放松过。
而这13万亿城投债中,将有2.24万亿在2022年8月到12月到期;6.7万亿将在2023年底到期。
毋庸置疑的是,眼下一场城投违约大潮,也许正在来的路上。
对于地方财政来说,城投只能救急,但地方却想的是救命!
但是,谁又来救城投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