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商人谋略说之听帆楼保存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2020-06-14 22:19:21
  • 0
  • 0
  • 0
  • 0

听帆楼保存和传播了中华文化 

有钱怎么花?花在什么地方?这一经商致富的话题,粤商潘正炜以他几十年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潘正炜的祖父潘振承、父亲潘有度那可是粤商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祖父是清十三行总商、当时的广州首富,父亲潘有度也是十三行的总商,人们称他“洋务最为熟练”。父子俩纵横商界,积累了无量财富,富可敌国。传到潘正炜这一辈,仍然是联通四方,财源广进。潘正炜除了继承父辈的财富、名望和园林建筑,还把这种物化的东西发挥到极致,羽化出精神上的东西——文化,并使得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而所有这种文化都与听帆楼有关,可以说,听帆楼是潘正炜“文化梦”的梦工厂。

听帆楼为潘正炜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所建,位于珠江之边,形体高峻,站在高点眺望珠江,星帆片片,仿佛主人等待远方的商贸客人到来。听帆楼的命名,展示出主人面向大海的开阔胸襟。听帆楼有莲塘、花架。水池接通漱珠涌,园林月榭风廊,曲折重叠,风光十分迷人。可惜在100多年里经过历次破坏,面积已经“缩水”了大半,但仅剩下东片部分仍然是大得惊人。据现有文献记载,周长就有150多米,现存的古建筑约1800平方米。登上四楼的天台俯瞰,整个大院的格局一目了然。单从建造工艺和物料上就可见:大宅的中空高度有八九米,相当于现在的三层楼高;屋梁楣梁上还保留着较完好的大型木雕和楣雕,精致程度令人惊叹;一人合抱的粗红木柱经过近200年的岁月,至今也未被虫蛀。天井里的麻石条,长度达六七米,是一个整体,没有进行任何切割,可以想象当时工程难度和考究程度。

    在听帆楼里,潘正炜完成了从一个商人到文化人的转变。1843年,潘正炜对其历年收藏的书画进行精心研究,并挑选出代表性作品,以《听帆楼书画记》为名刊行。该书对所录书画作品逐一释说,先注明绢纸、尺寸、印记、书体等,次列全文,继载题跋。不但如此,潘正炜还在目录中记录了每卷书画绘制的年代,凡为自藏则说明购入时的价格,借用别人的藏品也一一加以说明。这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书画文献,对研究中国书画作者、藏家及市场流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家学的原因,潘正炜的书法修养极其深厚,他鉴赏书法,也擅长书法,结交了许多有名的书法家、鉴赏收藏家,自己手头上藏有历朝历代的书法名家的作品颇丰,因而又花巨款和浩繁的精力选编《听帆楼法帖》刊刻行世。该书收录了自魏晋唐宋元明各时代的九十多位书法家的墨宝,蔚为壮观。潘正炜因为有雄厚的资本,同时又具有不凡的眼光,更重要的是他对文化的痴迷和热爱,才有这样滋益后世、功德无量的行为。还有,听帆楼收藏的《明人金扇集册》,收录有沈周、文徵、唐寅、仇英、陆治、吴彬、魏克、吴振、陈焕、姚允在、王綦、高阳等明代十二家所作山水、人物、金笺扇面,十分难得;《听帆楼古铜印谱》是潘正炜根据听帆楼所藏潘有为收藏的古铜印研究撰成。潘有为进士出身,乾隆年间享有“岭南鉴藏家之魁”的美誉。潘亡故后,其所藏古印大都统归潘正炜所有。该书从所藏古铜印1700余枚中挑选精品拓刻而成,是历史上空前的一桩盛事,非有相当的财力和雄心者不可为。这些汉魏时期的作品在以后的朝代中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可以想见潘正炜这本铜印谱的文化价值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潘正炜及其家族因经商而富,富可敌国。而他们却用这些钱财救国家于危难,传华夏文明于不绝,这在古粤商中是不多见的。史料载:潘家先后因周济贫困和报效朝廷出资白银达百余万两。鸦片战争时,他为抗外敌、保家乡,资助抗英军饷26万银元,为广州资助总额的八分之一;又独购吕宋战船一艘,捐作加强广州海防之用。后来,虽然家业经受战乱而惨受损失,仍不惜出钱出力为抗御外敌入侵作出极大的贡献,故赢得“毁家纾难”之誉。以“听帆楼”之名刻印的著作,至今仍被国家鉴藏界视作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传承和光耀后世。

潘家一族虽为十三行行商,但其富而好儒,亦商亦儒,尤以儒名行天下;“听帆楼”,以建筑宏伟、精美名噪一时,尤以传播古籍和中华文化享誉海内外,这是商人之幸,国家之幸,必将扬名千古。从中我们当深思:经商的目的是什么?赚钱的用途是什么?如果一个商人赚了钱后,仅仅为自己挥霍享受,不为民生和国家社稷出力,不为光耀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事业出力,那都是极其廉价的,后世的人们不会记住他们的名姓。

【点评:有钱怎么花?花在文化上。不信,你到听帆楼看一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